导读
他们喜欢跑步、做饭、养鱼,也喜欢看星星、看月亮、看头顶的这片天空;他们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香港,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这个曾经参加了国家“嫦娥”探月和“天问”探火任务的科研团队,来自香港理工大学。
火星地表长什么样子?“祝融号”如何着陆火星?中国日报香港版《黄金时代》系列报道走进这群年轻的香港科研人的世界,打开进入太空的有趣模式,带你一起仰望星空!
(相关资料图)
戴上头盔,握住手柄,从第一人称视角站在月球、火星表面。眼前是“祝融号”火星车的行驶轨迹、360度月面全景和一望无垠的太空。
这套由香港理工大学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陈龙开发的虚拟实境系统,基于真实月球和火星表面的图像和数据,还原其地貌和地形,让星辰大海变得触手可及。
月球火星着陆区虚拟实境互动体验系统画面
这些真实的月球、火星表面图像和数据是从哪里来的呢?
吴波教授带领的香港理工大学科研团队,曾多次参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以及天问一号等国家探月、探火等航天工程,积累了大量的真实图像和数据,以及精细的三维模型。
通过卫星拍摄的月球、火星高分辨率图像,利用三维测量技术,分析地形地貌,协助选取适合探测器着陆的区域和位置。
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为例,从数以十万计的陨石坑、数以百万计的石块、以及遍布的沙尘和沟壑中,找到火星表面最合适的着陆区,就是他们的工作。
吴波团队成员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周期中工作
“因为我们做的都是三维建模等等一些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很难去给大家展示或理解我们在做什么”,陈龙解释说。
吴波教授的想法则更简单,很多在都市生活中的人每天忙于工作,忙于琐碎的日常:“我希望能有一个方式让他们有机会看一眼尘世之外,看一眼无垠的宇宙。”
作为一个人均90后的团队,他们经历过一系列国家航天项目的考验;科研之外,他们更是一个个热爱生活的有趣的灵魂。
作为最先加入的几个成员之一,陈龙是这个团队的“老大哥”。他的桌上有一个鱼缸、三个动物摆件、一个月球摆件和很多植物盆栽。而他隔壁的办公室里,出生于1998年的李兆津,则把她最喜欢的迪士尼玩偶“饼饼”放在了整齐排列的专业书籍上。
“大家对科研的态度发生了一个转变,闭门造不好车,我们需要好好生活才能好好科研。”陈龙说:“做科研比较注重创造性,除了平时从他人的学术文章和成果中得到启发,在生活中通过一些其他的休闲娱乐活动,保持大脑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是很重要的”。
随着越来越多90后、甚至00后加入到科研队伍中,诸如“工作枯燥、无聊”等很多对于科研的刻板印象也逐渐被打破,讲述新一代中国航天人的故事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2021年热播剧《你是我的荣耀》讲述航天设计师于途的故事
对于如何培养这群年轻的香港科研工作者,吴波教授采用的是“软硬兼施”的方式。生活中,他是学生们的“大家长”;工作中,他是要求严格但永远兜底的“主心骨”。
“给他们足够大的舞台,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能够适应压力、面对压力。不怯战、不后退非常重要。”吴波教授说:“经历锤炼,这些年轻的学生、年轻的科研人员才会一步步地成长,在未来成为航天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认为香港背靠祖国、连接世界,拥有一流的科研能力、国际化的学术环境,以及国家发展的机遇。
“机会今后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香港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更主动、更积极、更乐观、更开放地去看待这一切,投身到国家各种各样的建设中去。”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关键词: